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北京3月18日讯 (记者段树军)为期三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今天在钓鱼台国宾馆拉开帷幕。近千名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和著名企业家代表齐聚北京,参加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经济峰会,围绕“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论坛主题和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论坛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出席当天的欢迎晚宴并发表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峰会主题单元发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峰会分组会上发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主持主题单元讨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卢迈主持欢迎晚宴。经济峰会共有一个主题单元、四列分组会、三个圆桌会以及六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深度对话。
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杨晓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崔丽,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文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日方、李培林,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等中方嘉宾,以及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保尔森基金会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宾塞,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等外方嘉宾出席峰会或发表演讲。
上午8点30分,主题单元“世界经济:穿越不确定性”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经合组织幕僚长、G20协调人加布里拉·拉莫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张涛,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分别发表了演讲。
王一鸣在演讲中表示,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与全球经济陷入 “低增长困境”是分不开的。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处在重要关口,关起门来搞贸易保护主义,寻求自家独享的安全避风港,将会使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穿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打造全球化升级版,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合作。
保罗·罗默在演讲中表示,有些紧急的问题并不重要,有些重要的问题并不是马上可以解决的。面对当前复杂的全球经济,应该找到真正重要的问题来加以应对。他认为,全球经济要着眼长远,先把基础打好,不能在基础层面上出问题。
加布里拉·拉莫斯在演讲中表示,当前有很多不确定性影响全球经济。其中,她最关注三点:第一,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资产价格脱节;第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稳定非常重要,要高度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第三,还要关注贸易保护抬头的情绪。
张涛在演讲中强调,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挑战。眼前的挑战是美联储加息以后的前景,另一个挑战来自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这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考希克·巴苏在演讲中提醒,世界还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但比增长放缓更令他关注的是全球经济表现出现分化。“一方面,一些国家出现一些新机会,但也有一些新困难出现在另外一些国家。”
巴尔舍夫斯基在演讲中认为,美国和中国是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国家。美国如果脱离全球化进程,风险很高。中国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要保证世界市场的开放,中美两国都肩负责任。
在峰会四列分组会上,与会嘉宾围绕“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美国优先’的前景及全球影响”“拯救全球化”“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新格局”“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全球布局新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风险与应对”“欧盟与欧洲经济:下一个黑天鹅?”“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雾霾治理的协同机制”等20多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峰会还举办了“企业海外投资中的合作机遇”“投资中国:新挑战与新机遇”“全球汇率与大宗商品走势”三场闭门圆桌会和六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深度对话。
此外,在当天的午餐会上,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围绕“如何应对全球性的不平等挑战”主题分别发表了演讲。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今年已是第18届。论坛旨在“传递中国声音、探讨世界趋势、汇聚全球智慧、共创未来发展”,是中国政府与国际商界领袖、国际组织领导人、国内外知名学者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高层交流和研讨的重要平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沟通交流和学术传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