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我们下一步快速发展的法宝是什么?

2022-03-22 09:20:00

来源:新华网

 

▲这是3月21日晚高峰时段在深圳沙河西路拍摄的车流。新华社发(刘羽洁 摄) 

把脉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解政策背后逻辑,在变局中把握发展思路。“思客问答”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合作,就当下网民高度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推出系列智库专家解答。本期由北大国发院教授林毅夫解答关于中国的创新发展问题。

两会之后,关于中国的创新发展,有很多关注和讨论。我们的创新发展之路,既有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有完全自主创新。对于消化吸收再创新很多人已经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只有自主创新才牛气。林毅夫教授认为,消化吸收再创新仍是我们很重要的创新法宝,不能轻易丢。

以下为林毅夫教授最新观点: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那么,经济增长就不能只靠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扩张,靠复制“老古董”的方式来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有创新,让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越来越高成为发展的主要来源。

问题是怎样创新?学界和媒体一谈到创新通常强调的是新发明,学术界就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衡量创新,基本上衡量的是发明对增长的贡献。但是这样的思路与理论框架实际上是受到我们所读的主流经济学影响。我们要清楚的是,主流经济学来自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技术已经是全世界最好,所以要技术创新必须靠发明。而且,发达国家的产业附加值已经是全世界最高,所以要产业升级也只能靠发明新产业。

众所周知,发明的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但在增长核算时,这些研发投入并没有在增长核算里面作为投入要素放进去。所以,大家非常崇拜的TFP,实际上是在增长核算中不能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解释的剩余项,然而,这个剩余项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发明新技术的投入所带来的。发达国家靠发明的方式来取得创新,其经济增长速度时高时低,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平均增长速度是每年3%左右,这其中人均GDP或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2%左右,人口增长为1%左右。

我国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还处在追赶阶段。对于追赶国家而言,创新的含义和发达国家不完全一样。因为创新无非就是在下一期生产时所用的技术比现在的好,下一期进入的产业附加值比现在的高。

前面提到,在发达国家创新就只能靠发明,因为它们的技术已经全世界最好,产业附加值已经全世界最高。但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技术远非全世界最好,跟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可以把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作为技术创新的来源。通常而言,这一创新方式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小。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发达国家已经成熟、附加值又比我们高的产业引进消化吸收,这也是产业升级。而且这种方式通常的成本也比自己发明新产业低,风险也比较小。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用这种方式,其技术创新速度、产业升级速度都会比发达国家快,经济增速也就会比发达国家快。但是它的全要素生产率会比较小,因为引进技术,或者引进成熟的产业,一般是购买包含更好技术的设备,这些投入就表现在资本的增加上,增长核算的剩余项也就是TFP就会显得比发达国家低。

 

工人在智能印花生产线上生产产品。新华社发(梁孝鹏 摄) 

我们需要打破TFP迷思,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相对高速且低成本增长的重要法宝。事实上,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年均9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有多少是靠我们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业而取得的?不能说没有,但绝大多数是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仅中国是这样,日本、美国当年处于追赶阶段时,也是较快的经济增速和较小的TFP。

现在学界也有讨论,说我们用引进消化吸收取得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40多年,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2551美元,马上晋身高收入国家行列,是不是已经没有机会再进行引进消化吸收了?是不是我们必须全靠自己发明新技术了?是不是我们必须像现在媒体和学界常说的,要追求以TF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创新方式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看我国实际经济状况是什么样。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我把中国现在的产业分成五大类型:

一是追赶型的产业,即我们有,发达国家也有,但是我们的技术或产值不如发达国家。

二是领先型的产业,即我们的产业已经是世界第一,如家电产业、5G通讯等等。

三是转进型产业,过去我们很有比较优势,在世界领先,但是现在失掉了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四是换道超车型,即给我们带来换道超车机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经济产业,因为新经济的特性是研发周期特别短,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我们在新经济的研发上不仅是跟发达国家站同一条起跑线,而且由于其投入以人力资本为主,我们是人力资本大国,有国内大市场,而且产业配套齐全,所以我们在新经济领域有优势,可以跟发达国家直接竞争。

五是战略型产业,即发达国家有的技术,我们没有,但是由于国防、经济安全等原因而导致我们无法引进的产业,会被“卡脖子”而必须自己发明的产业。

虽然新结构经济学把产业分成五种类型,但是各自所占的比重不一样。实际上,我国经济当中绝大多数的产业还是追赶型的。例如,2021年,我们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是15.1%,也就是还有85%的制造业并不是高新制造业,绝大多数还是相对成熟的传统产业。再如,每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工业展览会,根据媒体报道,今年总共有27个展厅,每个展厅里都有中国产品,但是中国产品在绝大多数展厅里面的价格比别国产品低得多。为什么?因为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跟其他国家的差距还是相当大。因此,我国绝大多产业还是追赶型,而追赶型的技术创新的最好方式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

最近总书记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讲,以前中国很穷,有个工人在码头当苦力,用扁担挑东西谋生。有一次买了一张彩券,中了头奖。他以为马上就要变成富翁了,就把扁担丢掉了。他去领奖的时候怎么找都找不到那张彩券,原来是他把彩券放在那个随时带在身边谋生的扁担里,现在扁担丢了,彩券也丢了。总书记是在谈我国能源转换的时候讲的这个故事,意思是我们的传统能源比较多,但是不能在新能源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一下子把传统能源全部舍弃掉。

同样的道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关系到我们85%的制造业,这个法宝不能丢。我希望媒体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也希望学界把这个理论框架理清楚,不然,把我们四十多年来取得高速发展的法宝、创新的法宝给丢了,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