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骥:中国实现碳中和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2021-03-01 18:47:00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进一步承诺将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对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设立的更高目标。中国也是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限期的发展中国家。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专访时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题中必有之意。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中国将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能源基金会于1999 年进入中国开展捐资业务,是致力于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其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截至2019年底,能源基金会在中国资助的项目已达到2893个,赠款金额累计已超过3亿3千万美元。

近年来,能源基金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除了在基金会内部组建“一带一路”综合工作组之外,还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高效制冷行动倡议,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中国贡献将改变人类进程 

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中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您看来,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邹骥:我觉得第一步还是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包括如何正确理解碳中和、碳达峰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关系,以及中国提高发展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实际上,碳中和、碳达峰不仅仅是一个气候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更是一个发展问题。本质上是我们应该如何发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如何寻求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科学事实,已经通过常年的科学观测所证实,其影响和危害也是根本性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关系整个国家全民族的安危,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在国际体系中展示中国的格局和理念,体现大国作用和责任担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战略性问题。

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即将开启,2060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将全面建设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更应该是解决全球问题方案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来看问题的话,我认为这次宣布碳中和提前达峰的目标是在进一步深化、定义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不能把碳中和、碳达峰视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要让全国上下认识到依靠过去高碳产业、陈旧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

第二,中国目前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地反映碳中和、碳达峰的决心,以足够的力度和雄心以及有魄力的安排,为开启碳中和、碳达峰征程规划好未来5年乃至15年路径。

我们要从技术上着眼,从有色黑色冶金、水泥建材、石油化工等高碳工业部门入手,研究可以通过哪些技术可以在提高产业增加值的同时降低排放量,促进向产业链高端移动。我们还要分部门、分专题做好规划,形成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愿景和实现路径的共同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落实低碳技术的研发、试点及商业使用。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建立技术清单和投融资标准,促进将低碳技术转变为产业和生产力。此外,还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的支持力度,减少对煤电厂等高碳类产业项目融资,形成这样一种绿色低碳投融资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最后还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激励市场主体向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该从各个层面去展开去设计,当然做好顶层设计还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对于全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 

邹骥:我觉得意义首先体现在全球气候环境这个问题上。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第一大排放国,虽然累计排放量还不及发达国家,但是二三十年之后中国的累计排放量也会上来。

中国如果能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就能够实现排放量占比和绝对量的下降。这将对全球气候的安全稳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也关乎《巴黎协定》限制温升目标能否实现的成败。

其次,这也体现了中国奉行多边主义理念,通过国际合作全球共同来实现碳中和目标。

如果中国能够践行这一目标,中国将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做出独特贡献,特别是通过落实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来践行和完善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模式,对塑造全球秩序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贡献和示范。

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势必将出现发展路径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模式的创新,这些创新经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开辟出这样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无论在气候变化上,还是在国际地缘政治上,乃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都将做出重要贡献,将会改变人类进步的进程。

中国贡献将改变人类进程 

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中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您看来,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邹骥:我觉得第一步还是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包括如何正确理解碳中和、碳达峰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关系,以及中国提高发展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实际上,碳中和、碳达峰不仅仅是一个气候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更是一个发展问题。本质上是我们应该如何发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如何寻求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科学事实,已经通过常年的科学观测所证实,其影响和危害也是根本性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关系整个国家全民族的安危,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在国际体系中展示中国的格局和理念,体现大国作用和责任担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战略性问题。

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即将开启,2060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将全面建设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更应该是解决全球问题方案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来看问题的话,我认为这次宣布碳中和提前达峰的目标是在进一步深化、定义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不能把碳中和、碳达峰视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要让全国上下认识到依靠过去高碳产业、陈旧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

第二,中国目前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地反映碳中和、碳达峰的决心,以足够的力度和雄心以及有魄力的安排,为开启碳中和、碳达峰征程规划好未来5年乃至15年路径。

我们要从技术上着眼,从有色黑色冶金、水泥建材、石油化工等高碳工业部门入手,研究可以通过哪些技术可以在提高产业增加值的同时降低排放量,促进向产业链高端移动。我们还要分部门、分专题做好规划,形成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愿景和实现路径的共同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落实低碳技术的研发、试点及商业使用。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建立技术清单和投融资标准,促进将低碳技术转变为产业和生产力。此外,还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的支持力度,减少对煤电厂等高碳类产业项目融资,形成这样一种绿色低碳投融资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最后还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激励市场主体向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该从各个层面去展开去设计,当然做好顶层设计还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对于全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 

邹骥:我觉得意义首先体现在全球气候环境这个问题上。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第一大排放国,虽然累计排放量还不及发达国家,但是二三十年之后中国的累计排放量也会上来。

中国如果能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就能够实现排放量占比和绝对量的下降。这将对全球气候的安全稳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也关乎《巴黎协定》限制温升目标能否实现的成败。

其次,这也体现了中国奉行多边主义理念,通过国际合作全球共同来实现碳中和目标。

如果中国能够践行这一目标,中国将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做出独特贡献,特别是通过落实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来践行和完善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模式,对塑造全球秩序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贡献和示范。

  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势必将出现发展路径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模式的创新,这些创新经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开辟出这样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无论在气候变化上,还是在国际地缘政治上,乃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都将做出重要贡献,将会改变人类进步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