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发性金融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021-02-03 17:31:00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产生多重影响,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一些困难,但中国与各国携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不减、决心未变。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一带一路”融资供给和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匹配的现象,需要通过优化金融供给、创新金融服务、深化金融合作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开发性金融具有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其在资金融通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一带一路”国际融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一带一路”国际融资涵盖基础设施、贸易、能源、产能合作、民生等多个领域,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最主要的领域。从需求来看,“一带一路”融资有以下特点:一是融资规模巨大。仅基础设施领域就需要规模庞大的融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估算,2015年至203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融资需求为2.9万亿美元。二是对中长期、低成本资金需求较高。“一带一路”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期限普遍较长,资金回收期更长,部分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需要大额、中长期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2018年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针对50家中国公司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在寻求海外融资的动机上,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较低利率”。三是多元化资金需求日益增长。贷款仍然是“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最主要的资金需求,但对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多种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从当前的资金供给来看,首先,供给渠道不多。“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供给主要来自于官方发展援助、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缺少其它渠道。其次,供给规模不足。官方发展援助资金有限,并非都用于“一带一路”项目;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第三,供给方式较为单一。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依赖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贷款,缺少商业性贷款的配合。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规模较小。

开发性金融在“一带一路”国际融资中具有独特优势 

开发性金融是以主权信用或多边信用为依托,以实现某个国家、区域乃至全球公共政策或战略性目标为宗旨,利用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弥补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开发性金融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独特优势。

一是坚持保本微利,能够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托政府信用,能够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大额、中长期、低成本的资金。同时,开发性金融机构服务政府政策和公共目标,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不追求盈利最大化,因此能够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比如,亚投行可提供10年至30年期限、宽限期2年至7年的浮动利率硬贷款,和期限40年、宽限期10年、零利息仅收1%管理费的软贷款(优惠贷款)。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特点,高度契合了前期开发投入大、收益较低、不确定性较高的“一带一路”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具有公共性、公益性或地区外溢性的开发项目。

二是培育建设市场,放大信用效率,引导社会资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很多是发展中国家,信用环境不完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很难满足商业金融机构的融资标准和要求。开发性金融可以利用开发性方法为项目搭建信用结构,培育和建设市场,率先提供融资确保项目高效开展,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相关信用,使其满足商业金融机构的融资标准和要求,引导商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后续进入,从而放大信用效率,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更高效、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是通过提供规划咨询等融智服务,推动项目所在国自主发展能力建设。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能力建设对项目所在国至关重要,对于完善资金融通软环境、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性金融机构注重推动项目所在国的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培训、举办政策研讨会、专家技术援助、提供规划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增强项目所在国的自主发展能力。比如,世界银行强调为客户国家提供资金、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服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开展规划合作分享发展经验,对接合作各方的经济发展战略,系统性提供发展意见和建议。

四是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维护经济稳定,防止项目建设被迫中断。开发性金融机构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开展的项目融资活动跨越经济周期,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在长期实现保本微利,其融资行为天然具有逆周期的特征。在过去的几轮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开发性金融机构都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一年,商业金融和私人资本投资急剧减少,而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性银行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承诺逆势增长72%,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可以平抑一国或区域经济波动,也可以防止经济下行时商业融资活动减少而导致的项目建设中断风险。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性金融在资金融通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各国对开发性金融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项目风险防控压力较大,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协调不足、未形成合力,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等。

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的建议 

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全局。为在新形势下更好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需要有效调动政府、企业、多边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发力,最大限度发挥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优势。

一是加强政府间合作,促进投融资环境建设。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有助于提高投融资效率,节约各方面成本,实现多方共赢。应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强化政府间政策协调,建设透明、友好、非歧视和可预见的投融资环境。加强政策对话和经验分享,与共建国家构建经贸、金融、法律协调合作机制。提高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运作效率,推动信息共享、项目前期准备和能力建设,有效促进基础设施国际融资合作。共同稳步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二是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各国认可、行之有效的国际融资规则。积极推动与共建国家的金融标准化战略对接,建设相互兼容的区域金融标准体系,形成“一带一路”国际融资合作的“通用语言”,提高投融资效率。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充分借鉴现有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特点的金融标准清单。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融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从动态发展角度对金融服务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健全金融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区域金融安全保障合作框架,加强监管合作,促进各国监管机构形成在跨境机构处置和危机管理、反洗钱、宏观审慎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机制,规范信息披露要求,共同维护区域金融市场信心和金融体系稳定。推动建立汇率协调机制,降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平抑汇率市场极端波动,避免实施竞争性汇率政策,减少区域性贸易摩擦。整合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智库等多方资源,共同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融资的风险防控网络,构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处置体系。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区域征信体系建设。

四是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合力。建立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沟通协调机制,对重大项目或对外援助项目,可以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对预期经济效益良好的商业性项目,主要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承担。做好“一带一路”项目库管理,为各类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对接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重大项目运作的综合性指导。

  五是创新产品服务,提高开发性金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拥有的专业经验,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阶段、方向和重点,提供专业性更强的规划服务产品,持续为凝聚国际共识、促进战略对接、谋划重大项目、实现早期收获创造有利条件。以财务顾问、融资顾问等融智类产品推动重大项目进程,创新项目融资交易结构和风险分担机制。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发达资本市场,为各方发行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债券、股票等提供金融服务。联合社会资本,特别是保险和养老金等长期资本,针对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型项目,设立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形式参与项目建设运营。(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融资问题研究”(18VDL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国家开发银行课题组  李小涛 邱唤勇 孙立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