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希蘅:多管齐下,助力中小企业和脆弱群体抗击疫情

2020-08-28 14:19:00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8月11日,驻非盟使团与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联合举办“中非团结抗疫”视频研讨会。会上,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发言,介绍了中国帮助中小企业和脆弱群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举措。

蒋希蘅指出,截至2018年末,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7000万户,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0%以上,贡献了全国约50%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其中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严重。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从供需两端对中小企业进行精准帮扶。

从供给侧入手,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为保障中小企业资金链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各级政府推出一系列金融、财税支持政策,包括贷款展期、加大信贷投放、下调贷款利率,减免企业和个人税负,社保降费和延期缴纳,降低水、电、气价格,减免国有资产租金,补贴企业研发和员工培训费用等。疫情防控措施影响人员流动,导致企业劳动力供应不足。为此,2月初以来,中央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分阶段、分行业逐步复工,地方政府积极行动,通过“健康码”等数字化通行证、“点对点”的专车运输服务等方式帮助员工及时返岗。截至5月20日,全国约91%的中小企业已恢复生产经营。

刺激消费,从需求侧助力经济回稳

中小企业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需求的复苏。为刺激消费,化解需求瓶颈,中国17多个省(直辖市)发放了总额超过42.73亿元的消费券,已释放10倍以上的乘数效应。数据显示,数字消费券已使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受益。电子商务平台还纷纷降低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并使用电商直播来促进销售。为拉动内需,当疫情得到控制时,中国各地出台文件鼓励“地摊经济”,通过发展街边摊和夜市,促进消费复苏,恢复城市活力。

统筹工作保障与社会救助,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群体

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在140美元左右,很多人受疫情影响面临生活困难。帮扶措施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扩大覆盖范围”,不仅要兜住既有贫困人口、低保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底,还要把受此次疫情冲击较大的城乡贫困边缘人员纳入帮扶保障范围。各地将工作保障与社会救助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群体。在农村地区,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尽可能安置更多贫困地区劳动力参与本地或结对帮扶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难,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对于城镇困难家庭,用好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政策,确保没有零就业家庭;对于生活困难群体,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和社会福利补贴,特别加大新冠肺炎患者及受影响家庭救助力度。到4月底,针对困难群体发放的临时津贴达到37亿,约8000万人受益。

面向未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韧性

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维持大多数支持政策的同时,将工作重点转向增强中小企业发展韧性和抵御未来风险能力上。

一方面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释放有效投资红利。包括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两新一重”建设兼顾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普惠性。在此过程中,中国将致力于推动民间投资,破除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准入障碍。另一方面,持续优化政府公共服务,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包括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为中小企业培训提供补贴,免费提供在线培训平台等。

蒋希蘅表示,希望中国经验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复苏有所帮助,期待非洲国家能够尽快控制疫情,步入经济复苏轨道。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经济复苏,中国都是值得信赖的伙伴,愿继续为非洲国家抗击疫情和疫后经济复苏分享中国经验,并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