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
 敦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沙洲,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至今仍流光溢彩。“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通体洁白如玉”玉门关,“大漠地质博物馆”雅丹地质公园等,无不向世人展示着敦煌的广漠风情和神秘气息。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丝路历史
敦煌自汉至清初亦作炖煌。新莽时一度改称敦德。位于甘肃省西部偏南,河西走廊西端。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系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在向汉武帝介绍大月氏时提及,当为居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对本地区所取名字的音译。从考古发现来看,夏代时,这一地区已有人类活动。文献记载, 约在商周时代这里居住着羌人、乌孙人和月氏人。战国时,月氏强大,吞并了羌人。秦末,月氏又战败并逐走乌孙,独占了敦煌与整个河西走廊。汉初匈奴打败月氏,并将其残部逐出河西。匈奴单于命其下属浑邪王驻牧敦煌一带。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大军击败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降汉,河西走廊归入中原王朝版图。汉廷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隶属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汉廷析酒泉郡地置敦煌郡,领敦煌、冥安等六县。为防御匈奴侵扰,汉廷在敦煌郡北部修筑了长城,与酒泉郡的长城相接。郡西部则建有玉门关和阳关,出关可通西域。两关之间也有长城和烽燧相连。敦煌成为中原通西域的门户和边防军事重镇。为充实敦煌郡,汉武帝几次从内地移民于此,史载西汉未年敦煌郡已有户11200,口38335,来到敦煌的移民和戍卒多为汉人,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汉王朝组织移民和戍卒进行屯田,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使敦煌从以游牧为主的社会生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生活,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汉廷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敦煌与酒泉、张掖、武威连成一线,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起到了"断匈奴右臂"的作用;对内保卫着陇右地区的安全,对外有力地支持了汉王朝打击匈奴经营西域的一系列军事活动。汉廷对匈奴、西域用兵常以敦煌、酒泉为大军的集结地和出发地,这两地还负责提供、转运武器装备和粮草。新莽末年,中原大乱,窦融从内地来到河西,拥兵自保。他"抚结雄杰,怀辑羌虏",并加强边塞防御,使这一地区"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内地"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敦煌得以继续发展。东汉建立,窦融率河西归服。敦煌郡既担负着防御匈奴进攻的重任。永初元年(107)汉廷罢西域都护。元初七年(120),又置护西域副校尉,代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事务,治所设在敦煌。敦煌遂成为中原王朝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敦煌太守实际上代行了护西域副校尉"西抚诸国,总护南北道"的职责。西域许多地方作为政治人质的王子就居留在敦煌,经过两百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立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曾在长安师从名儒朱宠的张奂,晚年隐居乡里,传授儒学,有门徒1000多人,推动了儒学在敦煌的传播。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敦煌虽有近二十年没有太守,但在当地大族控制下,保持了相对平衡。 三国--北朝 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后,派兵消灭了河西的割据势力,委派尹奉为敦煌太守,继续推行西汉以来的屯田戍守政策,保护来往商人,使敦煌成为胡汉交往的商业城市。经过曹魏时期几任太守的努力,敦煌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商业城市和粮食基地。敦煌的这种繁荣景象一直保持到西晋。依据敦煌西北长城烽燧遗址出土的粟特文书信,西晋时居住在敦煌的以经商为业的粟特人即有百家之多,反映出当时敦煌商业的繁盛。这一时期,敦煌的中原文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隋--唐前期 隋初,敦煌兵民和隋廷派来的军队一起,不断地抗击上述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保卫着河西和陇右的安全。隋炀帝即位以后,国势日益强盛。于是出兵击破吐谷浑,西突厥也被迫投降,使敦煌得到了安宁,丝绸之路再度被打通。当时中原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条,伊吾、高昌、鄯善分别是这三条道路西行的起点,而这三条道路在进入河西时就"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西域的佛典和音乐等经由敦煌传入内地,内地的丝绸、瓷器和文化典籍也经由敦煌传入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
贞观七年(633),唐改西沙州为沙州。在此前后,唐廷北灭东突厥,西讨吐谷浑,解除了敦煌的外部威胁。并开始进军西域。灭高昌,攻焉耆,克龟兹,设安西都护和安西四镇以巩固战果。最后,又在显庆二年(657)灭掉西域最大的敌对势力西突厥。于是西域诸国纷纷归附,贡使通商,往来不绝。在此过程中,敦煌不仅是军用物资的转运、供应基地,还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战役。此后,唐廷与西突厥余部和新兴起的吐蕃的争夺战多在西域进行,敦煌与河西成了"中国之心腹"。出于经营西域的需要,唐前期加强了敦煌的军事防卫力量。在玉门设立了玉门军,在沙州城内设豆卢军,并一度把西域南部的石城镇(今若羌)和播仙镇(今且末)划归沙州管辖,使其再度成为中原王朝的边防重镇。在敦煌和河西的其他地方,还设有赤水军、建康军、墨离军、大斗军、白亭军和悬泉、常乐、张掖、交城等守捉。景云二年(711),唐廷从陇右道分出黄河以西地区设立了河西道,设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治所设在凉州。这是唐王朝所设的第一个节度使。军事防卫力量的加强和安西四镇的设置为敦煌、河西经济、文化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唐廷在沙州设有健全的县、乡、里各级行政机构,实行严密的编户制度,推行均田制,并选择比较有作为的官吏到敦煌任地方官,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治理和经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天宝时沙州(下辖敦煌、寿昌二县)有户6395,口32234,成为前凉、前秦以来敦煌户口最多的时期。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为中西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唐前期,西域诸国的使者,中原的戍卒和民夫,西行求法和东来弘道的僧侣,内地和西域、中亚的商人等不断通过敦煌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中国与印度、西亚之间。中原的丝绸、瓷器、汉文典籍等继续经过敦煌源源西去。同时,西域、中亚等地的珍宝和特产以及宗教、文化等也继续经由敦煌传往内地、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这个自曹魏以来形成的商业城市更加繁华。在敦煌,既有内地来的汉商也有西域、中亚各地的胡商。敦煌城东的沙州十三乡之一的从化乡,就是由以善于经商的粟特人组成的。《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述沙州西北一百一十里处有兴胡泊,就是因胡商在经过故玉门关时常在这里停驻而得名。各地来的行商坐贾在敦煌从事着中原的丝绸与瓷器,西域的珍宝、特产,北方的驼马和当地的粮食等各种物品的交易。中西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还给敦煌带来了各种不同系统的文化。汉文化和佛教以外,当时在敦煌城东一里处有中亚粟特人信奉的袄教神祠。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景教和摩尼教的经典,反映了中亚、西亚宗教在敦煌流行的情况。在这个交汇着中国、希腊、印度、中亚、西亚等不同系统文化的都会中,汉文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那些从内地来到敦煌或西行的人们不断将中原文化带到此地,使敦煌的文化始终保持与中原同步发展。当时沙州城内建有州县两级学校,设有经学、医学、道学等不同科目,教授唐朝规定的儒道医等汉文化典籍。此外还有不少私人学校,亦以教授儒家典籍为主。敦煌遗书中保存了不少当时官私学校或学生使用的各种写本汉文化典籍。与李唐王朝奉老子为先祖、大力提倡道教相关,敦煌不仅在开元、天宝年间设立了道学,写本道经也大量涌现,道观增多,反映出道教曾盛极一时。佛教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从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和敦煌遗书写经题记来看,唐前期出资开窟、写经的人既有僧官、僧尼,也有当地达官贵人、文武官僚、工匠、社人、行客、侍从、奴婢和一般善男信女。大量宫廷写经不断从长安、洛阳传入,不少高僧从内地前来弘法,使这座唐代著名的佛教城市继续不断受到内地佛教文化的影响。东来弘道和西行求法返回路经敦煌僧人的增多,又使敦煌得以不断汲取西域、印度佛教文化的营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敦煌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著名景点
一、莫高窟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娶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前往实体窟之前可在数字展示中心内观赏主题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两部电影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让观众如临窟内。
在我国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4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有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艺术全部汇聚在这里,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丝绸之路掠影——敦煌莫高窟  
二、鸣沙山月牙泉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坐标 :北纬40°05′11.98″ ,东经94°40′09.99″ ),在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泉形逼肖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恋危峭,山脊如刃,经宿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晴鸣”。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始称月牙泉。水质甘冽,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铁鱼鼓浪,星草含芒,水静印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沙岭晴鸣,月泉晓澈均为敦煌八景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景区管理处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发了游览鸣沙山月牙泉十大景观和十种游览项目,使景区步入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建成了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滑沙健身、文化交流和地质科研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风景旅游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月泉晓澈——月牙泉
三、嘉峪关城楼
嘉峪关作为闻名世界的紧要关口,见证了内地与西域、中原与大漠之间纷争与融合的。同样,也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雄关,地势险要,所筑的城楼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等多个部分组成,构成多道防线,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工程。嘉峪关内城全长640米,占地2.5万平方米。城头砖垛墙高达1.7米。公元1495年,嘉峪关楼重新修建。清朝同治末年,左宗棠驻节肃州之时,又曾修整关墙和关楼,并亲笔题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高悬关楼。
嘉峪关整个建筑由内城、外城、城墙等多个部分组成,可谓是“城内有城”。整个关城建造气势雄伟,城楼呈梯形状,总面积有33500平方米,高达10米。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城的四个角落皆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关城正中有一官井。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原有城楼,与东西两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民间传说,当年建关之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建关完毕后只剩一块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西门外1里处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均为清代所建。



天下雄关——嘉峪关
 
最新产业动态
近年来,敦煌市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坚持“政府主导、合理开发、集约节约、优势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提升资源开发水平为重点,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全力打造以石材加工、钒资源利用、盐碱化工、新能源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构建产业聚集型、效益提升型、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据了解,位于七里镇西郊的敦煌工业园区是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平台,规划总面积277平方公里。近年来,敦煌市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投资7.2亿元,完成了道路、供水、电力、通信、天然气、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等“七通一平”工程,建设面积达58.5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已入驻石材加工、石棉、化工、光电、建材、矿山开采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类企业173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吸纳就业4000人,产业聚集态势初步形成,并已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以壮大优势为重点,加快清洁能源产业链建设。目前,敦煌市已累计获批光电项目1110兆瓦,建成光电项目663兆瓦(实现并网583兆瓦),在建及开展前期工作项目447兆瓦。国内最大的1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发电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建设,大成科技10兆瓦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参与中德新能源示范城市申报工作,今年4月敦煌市被国家能源局列为中德新能源示范合作城市。据介绍,待已获批光电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到18.7亿千瓦时,实现年销售收入近17亿元。同时,敦煌市不断加大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招引力度,引进五百强企业中船重工、新疆特变电工等企业落户敦煌,海装风电总装维护基地已建成投运,年产能60万千瓦,2014年生产2兆瓦风电机组50台,上缴税收292万元,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石材产业链建设。针对石材荒料成材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开展综合整治,规范矿山开采秩序,加强石材开采企业管理,加大石材废料再利用力度,加快异形石材项目建设,建成景泰石材、富景石材2条异形石材生产线。对现有规模小、工艺落后的小型石材企业进行整合,科学合理确定石材产业规模,切实提升了石材产业开发水平。同时,敦煌市充分发挥石材协会的作用,加强石材品牌培育,拓宽外省市石材销售渠道,形成以板材生产为主、异形石雕加工为辅、废料综合利用为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升了石材产品附加值,目前,敦煌市建成华川石业等石材加工生产企业42家,石材产能突破3000万平方米,力争到2020年石材产量达到400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到26亿元。
以整合提效为重点,加快钒资源利用产业链建设。依托丰富的钒矿产资源,敦煌市将7家钒矿企业整合为3家,目前,正积极向上对接协调,帮助整合企业完成磷钒矿采矿许可证、环评、安评、能评、水土保持等手续办理工作,计划建设6000吨偏钒酸铵、4000吨五氧化二钒,2000吨氮化钒等项目,努力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对钒矿中伴生磷矿资源进行深入勘查,研究水溶性复合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盐碱化工产业链建设。敦煌西域特种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矿产资源开发,高分子新材料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芒硝尾矿资源开采、聚苯硫醚合成、聚苯硫醚纤维纺丝等4项技术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敦煌市依托西域特种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动了企业在国内创业板上市,通过上市融资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加快芒硝下游产品研发生产,形成从芒硝到聚苯硫醚涂料、纤维、注塑的盐碱化工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带大市场”的发展思路,敦煌市依托高效节水特色产业优势和农产品资源,建成敦煌富民棉业、莫高面业、敦垦果品、葡萄酒业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了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