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中欧班列擦亮“一带一路”金字招牌

2021-07-07 21:33:00

来源:中国网

自2011年3月首趟从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班列发车以来,中欧班列已历经十载春秋。十年来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与亚欧国家务实合作相向而行,国际互联互通大动脉不断发展壮大,给沿线国家、中外企业和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与可见可即的生活变化。不仅由“钢铁驼队”重新铸就了陆上丝绸之路荣光,而且为丝绸之路赋予新的内涵,成为21世纪推动发展、实现互联互通的新型国际公共产品。

中欧班列从启动至今,在沿线各国呼唤互惠联通的蓬勃动力支撑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十年间,中欧班列已从数条线路发展为覆盖60多个中国城市和22个欧洲国家、160余个欧洲城市的欧亚铁路运输网络,目的地涵盖了德国、波兰、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河南、重庆、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搭上了中国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快车。在开行列次上,2011年刚刚启动的中欧班列开行仅20余次,而2020年中欧班列已开行首次突破万次,达到12400次,同比增长50%。迅猛的增长速度预示着中欧间互利共赢的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和加深。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中欧班列也注重品质化经营,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品牌。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波兰期间,亲自出席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仪式,标志着运行于欧亚国家之间的跨国货运专列统一为“中欧班列”品牌。在建立统一品牌的中欧班列后,至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已经翻了七倍,还在沿线国家蓬勃需求支撑下不断刷新记录。同时,中欧班列还借助绿色化和数字化实现服务优化和升级,如中国工商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中欧班列的服务,大大加快了贸易公司获得贷款的速度。在海关服务上,中欧班列推广的联运单证代替了传统的运单,节省了清关和派送手续的时间,得到各国企业和海关当局的广泛认可。从此企业可以用一个文件来管理沿线每个国家的所有要求。在物流方面,中欧班列加紧投入使用适应极寒天气和保鲜功能的集装箱,使得电子产品、食品等能够安全无损地往来于欧亚之间,中欧班列正插着科技的翅膀腾飞。

提质增效的背后,也是中欧班列不断夯实自身的物流比较优势。相较于空运和海运,中欧班列作为新兴的国际物流路径具备独特的特性。在通常情况下其运输所需时间仅为中国到欧洲港口的1/3,而其运输费用则也仅为空运的1/3,给中国内陆地区以及欧亚国家进入西欧发达市场提供了既经济又高效的交通方式,带动上述地区不必“借船出海”就能搭上全球化的快车。

更重要的是,中欧班列在国际物流遭遇非传统冲击时能够提供兜底的保障。自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以来,由于供应链断裂和海上运输风险上升,国际海运出现大规模迟滞和运费飙升现象,而中欧班列却一如既往地提供优质高效物流服务。以中欧班列输送重庆运往西班牙的货物仅需一个月时间,比受疫情影响而迟滞的海运要节省50天的时间。而在今年3月苏伊士运河出现持续15天的大堵塞时,中欧班列则一如既往地体现出其稳定性。中欧班列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运输新通道,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了国际陆运规则的加速完善。

中欧班列不仅铸就了繁荣之路、商贸之路,更是在全球新冠疫情挑战之下,迅速在危难之际转变为健康之路,生命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向欧洲发运1199万件、9.4万吨防疫物资,在欧洲等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物资短缺之际发挥了雪中送炭的关键作用,有力地支援了沿线国家的抗疫之战,为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提供磅礴联通力量。一辆辆列车、一个个集装箱不断铺设着“健康丝绸之路”,展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格局。

中欧班列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包容开放、平等互利、繁荣共赢的缩影和见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必将继续开启助力各国互联互通和深度发展的宽阔大路,肩负起促进全球化向着更平等、更普惠方向转型的时代重任,将中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与世界共同追寻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与转型的目标紧紧相连。(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董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