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以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市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践行使命、勇担重责,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呈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口岸经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口岸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阿拉山口市,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依阿拉山口口岸而建,北邻哈萨克斯坦。阿拉山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部的桥头堡,是“一带一路”中重要的国家物流枢纽。
优化营商环境:为通关插上便捷的翅膀
据博州零距离报道,9月11日21时27分,一列满载氯化聚乙烯、休闲鞋、玩具、百货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口岸驶出,向着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驶去,这是阿拉山口海关验放的全国首列“铁路快通”出境中欧班列。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铁路快通”优化以往业务流程和监管模式,实现海关、铁路、运营企业数据互通,三方协作共同监管,进一步压缩中欧班列申报成本,实现智能化监管、数字化通关、加速度验放,确保中欧班列在口岸高效通行。“铁路快通”模式的运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注入新动力,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据新疆铁路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阿拉山口口岸及阿拉山口综保区两个业务现场共计申报进出口贸易值403.9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口贸易值364.9亿元,阿拉山口综保区进出口贸易值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和4.0%。
上半年阿拉山口口岸及综保区申报出口贸易值达102.5亿元,同比增长超五成,达50.7%,出口方面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阿拉山口外贸的稳定增长,得益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过去五年,累计精简审批事项71项,深入推进“最多跑一趟”“最快送一次”改革,“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认真落实全程网办、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电子化登记等改革措施,企业开办时间由5.5天压缩至1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270余天压缩至88天;不动产一般登记由30天压缩至8天,抵押登记由30天压缩至5天,开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优惠:“金梧桐”引来了“金凤凰”
过去的五年,阿拉山口市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层次大幅提升。阿拉山口市全面落实“口岸强州”战略,获批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获批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跨境电商试点产业园区、跨境电商科技产业园区。
阿拉山口市持续深化通关领域改革,在全疆率先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全覆盖,复制推广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实现了货物一次申报、联合登临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效率各项指标全疆排名前茅。获批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等10项指定口岸资质,成为全疆资质最多、功能最完善的陆路口岸。
优惠的政策为企业的落地搭桥铺路,综合保税区引领产业聚集效应更加明显。过去五年,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达到598家,工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2家,逐步形成以进口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口林木加工、出口医用材料、出口装备制造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体系。
优惠政策这棵“金梧桐”引来了企业投资的“金凤凰”。202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83.9亿元,是2015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0.8%;口岸进出口货运量2571.5万吨,是2015年的1.42倍,年均增长7.2%;通行中欧班列5027列,是2015年的5.33倍,年均增长39.8%;五年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99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3.99亿元。
“口岸强市”:将口岸打造成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引擎
未来五年,阿拉山口市将着力推动“一枢纽”“两园区”“三中心”建设,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口岸经济、区域综合型经济转变,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新高地。
力争建设全国最大陆路口岸,打造全国通关效率最优口岸。以提升口岸运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严密监管、高效运作的进出口通关环境,力争到2025年铁路口岸通关能力达到6000万吨、公路口岸通关能力达到200万吨。
全面推进口岸贸易转型升级。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申报中国(新疆)自贸区博州片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综保区引领作用,推动“保税+智造”“保税+服务”“保税+贸易”“保税+物流”四大保税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打造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加快阿拉山口跨境电商产业园、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国际快件中心一体化建设,打造面向全国、服务亚欧的跨境电商国家级示范区,力争2021年底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交易总量、贸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5年建设成为服务亚欧的贸易集散中心。
打造边民互市贸易中心。加快实施智慧边民互市基础设施、边民互市商购休闲风情街、综保区亚欧自由贸易市场、边民互市交易中心服务平台等建设,以中亚肉类、粮食等拳头产品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网红”贸易产品,探索商品交易结算、经营户结算、游客结算等运作模式,增强边民互市在兴边富民、服务消费、税收增长、落地加工等方面的综合带动效应,力争到2025年实现互市贸易交易达到20亿元。
打造中哈现货交易中心。积极创建国际矿产品保税交易中心,支持发展保税检测、检验认证等服务,通过期货交割、现货交易,打造成为集现货、期货、交易结算、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进出口商品现货交易平台,用足用好用活10大指定口岸资质,争取获批进口药品、二手车出口试点口岸资质,补齐补强口岸功能。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抓手,按照“大商小商一起招、外商内商一起引”的理念,构建全员招商机制,主动把握中亚各国市场空间,围绕进口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跨境电商、医用材料、木材加工、装备制造、电子芯片制造等重点产业,精准编制产业招商行动计划,用好小分队招商、会展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招引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产业项目。
实行专人专班、一条龙服务,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倾力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创造最优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