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
王沪宁、汪洋、杨晶、杨洁篪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与会领导层中,王沪宁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汪洋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杨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杨洁篪为主管外交工作的国务委员。上述信息显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至少拥有一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两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两名国务委员的高规格配备。这也凸显出中央对“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重视,意味“一带一路”建设将全面提速。
“与自贸区相辅相成”
会上,张高丽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要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确保“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要把握重点方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共同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畅通投资贸易方面,张高丽认为,要着力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营造区域内良好营商环境,抓好境外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共赢发展新格局。要拓宽金融合作,加快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渠道支撑,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将世界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这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主题”。
王义桅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相辅相成,“ 一带一路 更多的是交通、投资、货币、政策和人心的相通,自贸区更多的是通过减免关税、投资便利化的方式促进贸易和资金的流动,带动经济发展和出口,都是推动新型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中国和欧洲是 一带一路 的起点和终点,现在是自贸协定的谈判,将来可能还会有中欧自贸区,这本来就是 一带一路 成果的体现。”
今年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此前,中央对于“一带一路”的规划已有顶层设计。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倡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2014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对“一带一路”作了部署。
2014年11月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了第八次会议,习近平主持了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
在2014年11月8日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尽管国家暂未出台“一带一路”具体规划,但地方政府已将对接国家战略规划列为2015年工作重点。“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将在2015年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已成各地共识。
各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核心区域包括16个省份,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覆盖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5个省份,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4个省份,以及最新扩围的内蒙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5个省份以及最新扩围的山东省。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召开地方“两会”。这28个省份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尽数表达了参与、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意愿。
“积极融入、参与 一带一路 ”在各地“两会”上被频繁提及。
除了“一带一路”覆盖的核心区域,其他省份也对“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表现出热情。
例如,江西省将对接中欧国际铁路班列,扩大本省至宁波、厦门、深圳铁海联运,组织实施“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专项计划。
来源:新华网